新闻动态
李纲献建都三策,选择下下策的赵构,注定了南宋偏安待亡的结局
2025-07-10
引言
1127年冬,东京汴梁刚陷落,金军铁骑挥戈南下。赵构临危称帝,手握李纲“迁都三策”:关中易守难攻,襄阳山河险固,建康偏安可期。
赵构以“康王”的身份仓皇逃出京城。这位未来的皇帝已经算命大了。可皇帝的日子不好过,偏偏一摊烂摊子砸到了他头上。
那时的赵构,大概比在职场上被“领导临时抓去背锅”的小职员还要惨:兄长赵桓和父皇赵佶都被金军掳走,他不仅成了唯一的继承人,还得接手一个被打得七零八落的王朝。
于是,原本只想低调做个“打工康王”的赵构,直接被推上了皇位。
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选“家”,说白了就是迁都。可迁都哪是说搬就搬?这背后牵扯的是整个国家的战略方向。
于是,有大臣提出了三条建议,史称“建都三策”。谁出的主意?李纲,刚正不阿的“杠精大臣”,这位忠臣直接在朝堂上列出了选址的优劣:
中策,襄阳,背靠汉江,能守能攻,适合与金军周旋。
在朝堂里,李纲和支持抗金的武将们怎么看?他们眼里的赵构,简直像个被吓破胆的逃兵。于是,反对声在朝堂内外此起彼伏。
大臣们愤愤不平,可赵构主意已定。整个皇朝随他一路向南,从汴梁到建康,一路走得仓促狼狈。就像一场没有尽头的逃难,路上队伍拉得老长,百姓、士兵、官员,几乎拖家带口。一时间,宋朝的王气和气数,仿佛就这么散了。
从汴梁到建康,这场逃亡太狼狈
“南迁只是权宜之计,放弃中原就是断大宋的命根子!长江虽宽,但靠水为屏障,守不住百年!”
赵构却轻描淡写地回应:“朝廷虽退江南,却也能偏安一隅。等国力恢复,自然图之北伐。”
这话说得冠冕堂皇,可事实却并非如此。到建康后,赵构更偏向于稳住局面,而非积极反攻。于是,他逐渐疏远了主战派的力量。
李纲屡次上书陈述防御要点,但始终不被采纳。到后来,李纲更是被罢官,丢掉了施展抱负的舞台。
赵构以“莫须有”的罪名,将岳飞下狱处死。一代名将就这样被自己的皇帝亲手抹杀。
而李纲呢?这位一心为国的大臣,自从被赵构罢黜后,隐居乡间,痛斥朝廷“懦弱失国”。他曾在私下痛苦地感慨:“不是金军灭了大宋,是自己人先输了斗志。”
南迁建康后,朝廷内逐渐被主和派占据,秦桧等人开始一手遮天。而那些曾经对抗金军有功的忠臣、良将,不是被排挤,就是被处死。
赵构对江南的偏安,或许让自己能睡个安稳觉,却让整个大宋王朝陷入了无法翻身的深渊。李纲的怒火远不止在迁都这一件事上。后来,他再次上书,建议赵构在长江沿岸设立重兵防御,恢复南方经济。赵构这回没直接反对,但也没真心采纳。
经济方面,南宋的江南虽富庶,却因为金兵压境,北方的商道被切断。
朝廷为了弥补财政缺口,开始向百姓加税,导致民间怨声载道。赵构以“偏安”换得了一时的喘息,却再也无法挽回失去的中原。
赵构的故事像是一场关于“退与守”的漫长棋局。建康偏安,虽保住了南宋百年江山,但代价却是失去了民族复兴的希望。当历史的尘埃落定,我们只能感慨一句:当年那一声“去建康”,改变的岂止是一国之命运,更是千百万生灵的悲叹与无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