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品展示
国内企业赴香港上市持续升温300家公司上市申请正在处理中
2025-07-30
【引言】
300,这是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字。眼下,有多达300家国内企业正争相赴香港上市,其中更包括41家已在A股上市的企业“二次进军”港股市场。而从企业背景来看,不光是电池、医药这种科技巨头,甚至连“巴奴火锅”这种受限于A股行业规定的餐饮品牌也出现在榜单中。问题来了——为什么香港,为什么现在?A股市场难道已经不能满足这些企业的需求?这背后究竟是商业逻辑的转向,还是全球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发生了根本性变化?
【第一高潮】
实际上,这波赴港上市潮并非来得毫无征兆。去年4月,国内证监会抛出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,其中明确支持内地行业龙头赴港上市。火借东风,今年上半年,香港的IPO募资额已稳居全球第一。然而,“热潮”之下暗藏的不仅是政策红利,还有资本市场的一场“象棋对弈”。
支持者认为,香港市场的灵活性和国际化特征,让国内企业有了更多操作空间。比如港股实施“T+0”交易制度,可以当天买当天卖,而A股是“T+1”;港股没有涨跌停板,可以充分释放股价的波动性;再加上背后更为国际化的投资者结构,为部分有全球化业务布局的企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窗口。
但反对的声音同样不容忽视。有人质疑:“难道国内资本市场就这么不行了吗?为什么这些公司不留在A股上市,反而争先恐后跑去香港?”甚至有一些资深投资人直言,部分“二次上市”的公司可能是在A股估值高峰期套利,转而到港股寻找资本溢价。看似滚烫的赴港浪潮下,疑云重重。
【发展过程】
为了搞清楚这场资本大迁徙的背景,不妨先看看新晋的“A+H”(同时在A股和港股上市)公司到底是一帮什么样的“选手”。宁德时代、恒瑞医药、海天味业——光这些名字可能就足够吸引你的注意。在上半年赴港二次上市的10家A股企业里,市值超过百亿元的企业有9家,其中更有5家达到千亿元级。这说明什么?这是一场“大个子扎堆”的资本盛宴,背后暗藏的是头部企业对“上市之外”的资源与全球融资平台的追求。
政策便利是一个关键因素。去年10月份,香港联交所和香港证监会联合优化了新上市申请的审批时间,大幅缩短企业等待时间。而相比A股对行业属性的严格限制,香港市场更加包容。比如,餐饮业的“巴奴火锅”在今年6月成功递交了港股上市申请,但在A股市场中,由于某些行业限制,IPO难度堪比登天。
当然,也不是所有赴港企业都只盯着“呼吸更自由的金融空气”。有些巨头,比如宁德时代,本身的海外收入占比就超过了30%,登陆港股的目的很明确——这是一场全球化的商业冒险,要与世界资本市场上的对手直接交锋。然而,这是否意味着这些企业对国内资本市场的支持在减少?故事还远没有这么简单。
【第一低潮】
对当前现象的解读并非只有一种。尽管赴港上市的企业队伍日益庞大,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都进展顺利。一些寻求进入港股的企业发现,看似平坦的大路,实际上隐藏着诸多潜在陷阱。
可能最直观的挑战来自港股的高波动性。今年以来,尽管A股市场整体表现平淡,但那些拥有稳定“分红能力”的A+H公司股价却持续走高,从表面上看,这是一个好消息。但别忘了,和A股的“涨跌停”机制不同,港股市场更像是一场竞技场,无封顶无底线。去年,不少因基本面波动而爆出“财务黑洞”的企业直线崩盘,给投资者和企业本身都造成不小损失。
更棘手的,是A股对港股长期存在的溢价悬殊问题。据统计,截至今年7月中旬,仍有155家“A+H”公司其A股价格高于港股价格。这不难理解——A股投资者以个人散户居多,港股则是机构主导,市场博弈逻辑完全不同。但巧妙的是,这种“差价”也在悄悄改变,部分科技成长赛道的A股开始对港股产生折价现象,比如宁德时代,这一切或许预示着投资者正重新评估两地市场的风险与价值。
【第二高潮】
就在普遍观感以为赴港热潮将一路高歌的时候,一个反转从天而降。据相关数据披露,尽管今年上市备案企业数量不少,但真正兑现上市的却寥寥无几。何故?答案或许可以从港股IPO的行业分布中窥见一二。
不少 A 股公司,尤其是未来拟上市的科创企业,也在激烈争夺内地投资者的“眼球资源”。在这种博弈下,一些未经充分调研与准备的“轻模式”企业未必能承受香港市场对营收与治理结构的极高要求。有一点可以确定:资本市场上的万丈光芒,要么来自扎实业绩,要么是彻底的商业创新。心存侥幸的公司,哪怕跨越两地上市大门,也得提前做好被市场无情拍打的心理准备。
同时,内地政策驱动虽强,但风险也暗藏玄机。今年以来,部分赴港公司在二级市场的表现可以用“起伏不定”形容。这一方面源于全球经济大势动荡对港股生态的冲击,另一方面则是“快批快审”的上市节奏让一些未充分评估长期目标的企业冒进决策。
【第二低潮】
从未来 2 到 3 年的视角看,这一赴港潮可能并不是短期现象。一方面,政策持续帮助内地与香港市场实现深度协同;另一方面,属于“优等生”的企业赴港大概率能推动估值与流动性转化。然而,这并不意味着问题不会更加复杂化。
矛盾集中反映在 A 股与港股的投资者分布、交易逻辑甚至文化差异上。比如,港股允许卖空,这对 A 股散户投资者来说就是个巨大的心理挑战;港股关注稳定分红,但许多进入成长期的 A 股企业并没有这份“硬指标”。分歧不仅体现在市场结构上,更在资本与企业间构成博弈张力。
那些仍然犹豫是否“开始另一个故事”的 A 股公司,可能在窥探赴港上市成功者的闪耀光环中无端陷入盲目乐观。这是一场层层揭开的资本游戏,规则未必适合所有企业。
【写在最后】
给赴港上市的企业一颗红枣,然后一记敲打,资本市场从来不缺这样的“胡萝卜加大棒”模式。从表面来看,政策支持与资金流入就像一场春风吹遍万物复苏的故事。但仔细考量,那些在市场掀起热潮的企业,是否真的具备改变“风向”的能力?
企业赴港上市,谁说就一定是更大的成功?A 股已是块竞争激烈的竞技场,而港股这座国际化大舞台更是高手如云。别忘了,无论走到哪里,真正打动资本市场的都只有一样东西——优秀的业绩。对那些企图“浮一大白”的公司来说,港股或许将是一个更残酷的试炼场。
【小编想问】
A股上市之后再奔赴港股,这究竟是真的想借港股平台扬帆远航,还是单纯想在不同市场中寻求套利?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,你们认为企业在左右摇摆中所作出的选择,更看重的是盈利,还是品牌地位?欢迎留言讨论!